我鍾意食〝馬仔〞有一次係〝為食貓〞睇到食譜:http://www.leisure-cat.com/frm_1478.htm想整好耐,但一直都買唔到〝麥芽糖〞,有一次琦琦見到就幫我買左,所以我可以整喇!但係唔係好成功 ,因為壓唔實~好鬆。我整好後都未切出黎~無心機,所以冇切件的相。
大舅母係鄉下黎左,佢識整好多野食、好叻架,〝馬仔〞佢自己都有整,佢企係我旁睇點樣整,因為佢想睇下其他做法,但舅母睇左一陣就出左街lu,回來時我已經整好。
舅母:問我整成點?
我:都唔實翻轉個盒會甩落黎既?
舅母:你冇用野壓實佢咩?
我:有丫。
舅母:你用個鑊鏟沾少少油壓實佢,就唔會痴住個鑊鏟。
我:但係D糖沉晒底。
舅母:你用筷子黏糖漿,滴落一碗仔水到,如果糖漿變粒珠就即是〝OK〞架喇!
我:我用大火煮到糖黏住煲邊開始焦,就轉小火,再加麵條撈,熄火。
舅母:你用細火煮麻。
舅母:咁脆唔脆架?(舅母試過)
我:好似唔脆。
舅母:麵條煮過唔脆,糖煮好,熄火,再加麵條撈。
同一樣野每人都有不同做法,但都可以成功,只係我都做唔到,真係蠢 !唯檢討後,下次再黎整過。
馬仔
面條材料:
高筋麵粉 130克
蛋 85克
糖膠材料:
麥芽糖 80克
砂糖 150克
水 65克
白醋 2-3滴
發粉 2克
製作:
1.
麵粉 + 蛋 混合,搓成面糰後,碌成約2mm厚薄塊。
2.
再切成約2cm長5mm闊幼條。 (大小可隨意,愈幼細,馬仔愈實心)
3.
煮滾油,將面條炸至金黃色, 隔乾油,待涼。
4.
糖膠材料全放進煲內以大火煮滾,至杰身轉細火,倒入面條,搞勻,
離火。
5. 趁熱將面條倒進定型模具, 壓實。 放涼成型後, 離模,切件即成。
貼士:
-
如喜歡芝麻,可先在定型模具上灑上所需份量,
才倒入面條壓實。
-
切件要用較鋒利的刀, 否則會很易鬆散
。
- 離模前,可先用刮刀在四邊輕刮,有助馬仔完整跌出。
薩其馬由來
薩其馬是一種源於滿洲的糕點,清代關冬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,由滿族人引入北京後風行全中國。「薩其馬」是滿語的漢語音譯。
特點:口感綿甜鬆軟,色澤金黃,甜而不膩,入口即化,味道香濃。
命名 在坊間流傳著很多種不同有關「薩其馬」之由來的傳說,故此具體舉例:
1.
一個有趣的傳說是在清朝的時候,有一位在廣州任職的滿洲將軍姓「薩」,他非常喜愛騎馬打獵,當他每次打獵回來後,一定會叫廚師製作一些點心給他吃,而且常常要求創作新的點心,令廚師不勝其煩。一次將軍在發怒,埋怨廚師的點心沒有新意,廚師便隨便將碎麵塊炸成餅塊,再沾上蜜糖而成。因為廚師心感憤怒,一口唸著「殺那個騎馬的」,當將軍一問餅塊的名字之下,廚師慌忙地說出「殺騎馬!」,只此將軍將這種點心稱為「薩其馬」。
2.
另一個傳說是有一位做了幾十年點心的老翁,想創作一種新的點心,而且被另一種甜點蛋散中得到了靈感,起初並沒有為這道點心命名,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場賣。可是因為下雨,老翁便到了大宅門口避雨。不料那戶人家的主人騎著馬回來,並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點心籮筐踢到路中心去,全部報銷了。後來老翁再做一次同樣的點心去賣,結果大受歡迎,那時有人問到這個點心的名字,他就答了「殺騎馬」,最後人們將名字雅化成「薩其馬」。
3.
另一種較有根據的故事是在當年努爾哈赤遠征時,見到一名叫「薩其馬」的將軍帶著妻子給他做的點心,那種點心味道好,而且能長時間不變質,適合帶去行軍打杖。當努爾哈赤品嚐就便大力讚賞,並把這種食物名命成「薩其馬」。
4.
沙琪馬源自回族。相傳乾隆皇帝入新疆,親自品嘗此糕點後,驚歎其鬆軟可口、味美清香而將其引入中原,並御賜「大救駕」美名。
5. 而最可靠的說法是「薩其馬」是滿語的音譯,在滿語裡,「薩其」是「薩是非」、「馬拉本壁」的縮音,擁有「切」的意思,是因為「薩其馬」屬於一種「切糕」,再加上「碼」的工序,即。切成方塊,然後碼起來。此詞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傅桓等編的《御制增訂清文鑒》。在滿文字典中,薩其馬是由胡麻及砂糖製成的一種砂糖果子(漢語稱為金絲糕)。由於當時找不到漢語代稱,便直接將滿語音譯,所以亦會出現「沙其馬」、「賽其馬」等等的稱呼。
薩其馬以其鬆軟香甜、入口即化的優點,贏得人們的喜愛。滿洲入關後,薩其馬在北京開始流行,時至今日,薩其馬作為滿族餑餑的美味,已經從北方傳遍了全中國。但當中熱量較高(脂肪含量約54%或一件約200卡路里)。縱然薩其馬味美可口,但仍應盡量少吃而為健康著想。
在香港,人們慣稱薩其馬為「馬仔」。由於賽馬賭博俗稱「賭馬仔」,因而有港人迷信指吃了薩其馬後,便可在賽馬賭博中獲勝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